x用户登录
  加入收藏
  
   标题搜索    全文搜索
华夏心血管健康网> 文章

业内新闻

全“心”康复全新旅程

2013年11月11日 17:30:57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作为第二十四届长城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康复专委会、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承办的“全‘心’康复,全新旅程”“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心脏康复项目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大会主席、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康复专委会主委胡大一教授,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励建安教授,和睦家医疗集团副总裁、北京和睦家医院盘仲莹院长,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黄文碧院长出席了此次新闻发布会,就近年来倡导的医学整合,连续性医疗服务与心脏康复的话题,同与会嘉宾和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从近年的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数据中,我们了解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需求逐年显著增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增长,正是因为心脏康复使心脏病患者恢复到适当的体力、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社会上重新恢复尽可能正常的位置,并能自主生活。实际上,康复治疗是医疗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心脏康复可以帮助大多数患者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和工作。

国外一项63个随机实验的荟萃分析显示,通过心脏康复,可使心肌梗死发生率在12个月时减少17%,两年死亡率降低47%。另一项入选样本达69万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介入治疗或冠脉搭桥手术患者的研究显示,12.2%的患者参加了心脏康复治疗,5年后接受和不接受心脏康复的患者死亡率分别是16.3%和24.6%。可见,康复的作用类似甚至超过药物和其他干预措施的作用。鉴于此,当前大多数发达国家临床指南将心脏康复列入一类推荐。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学会(AHA)、美国医学会内科医生效果改善联合会(AMA-PCPI)在2005年和2011年发布的冠心病医疗质量评估标准中,均建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过搭桥手术、冠脉介入治疗、心脏瓣膜手术、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和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参加康复治疗。

综上所述,心脏康复在我国心血管病人群集聚状况下,不仅可以有效的预防、治疗心脏疾病,也可以显著减少再次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生存率,有效降低总医疗费用,还能帮助大多数人享受正常人的工作和生活。心脏康复投入少,产出效果好,质量高,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社会发展趋势。

胡大一教授指出,和睦家心脏康复项目的建立和启动,使得心脏康复从连续医疗模式中获益,申请心脏康复培训基地,可以促使系统的心脏康复培训和认证准入体系更好的服务于心脏康复学术界,帮助解决心脏康复人才匮乏、康复知识、技能和设备缺乏的问题,为探索新的有效的心脏康复模式提供依据,为心脏康复学术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心脏病患者将从该项目中受益,得到来自心理康复师、营养康复师、药剂师等全程专业指导和随访,以及全方位的康复训练。心血管疾病康复需求逐年增加,心脏康复势在必行。

有效开展和推广心脏康复成为巨大挑战

资料显示,中国的心脏康复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20年的发展,依旧面临众多困难。相比心血管专科在中国的发展,心脏康复的发展却面临很多挑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中国的传统医疗模式是重视疾病发作后的治疗,而不是对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预防。大量的医疗资源主要投入在病人的反复住院、支架植入甚至是心脏移植等方面,相关康复方面的投入不足。在这种医疗模式下,大部分医院尚未开展心脏康复,患者出院后得不到完善的康复治疗。与此对应的是,大多数人们对心脏康复也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有研究显示,我国心脏康复的人群知晓率不到1%。另一方面,目前学术界对心脏康复的理论和实践缺乏了解。一些初步开展心脏康复的医院把心脏康复狭隘理解为患者运动能力评估与训练,对心理、生活质量和职业康复落实不够。不少医院的康复还停留在临床研究阶段,在医疗保健的实践层面并未真正落实。没有系统的心脏康复人才培训和准入体系,人才匮乏,康复知识、技能和设备缺乏。

如何有效的开展和推广心脏康复,提高医学专业界对心脏康复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也提高大众对心脏康复的了解和知晓度,以合理的、优越的、执行程度高的运作模式来进行心脏康复工作的开展,已成为近年来人们广为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以人为本医疗服务模式中的心脏康复优势独显

以人为本的连续医疗模式,将医疗连续性界定为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到康复过程中的医学干预的连续性,即患者在因健康问题进入医疗服务提供体系后,能够获得无缝隙的连续服务,患者所获得的服务并不会因就诊医师的变化或者就诊医疗机构的变化而中断或重复提供,这样,患者可以获得更方便、快捷、适宜的医疗服务,也保证了患者获得的医疗质量,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

所以,连续医疗模式亦倡导心血管疾病从预防、治疗到康复的完美衔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医疗护理信息,随患者的转移而传递,保持了其转科、出院、转院后的连续性,也保证了患者的医疗质量,可以让心血管疾病患者获得一系列完整的心脏健康服务。

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这样的医疗模式下,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将会更加重视对心脏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预防,更加了解和重视心脏疾病治疗后的康复,而不是出现之前只重视所谓心脏疾病发作后的治疗。人们也将不再遭遇患病治疗后没有进行康复治疗而不断返诊的尴尬局面,一度紧张的医患关系也会获得缓解甚至变得和谐。

和睦家引进康复服务致力打造连续、全面医疗服务,据北京和睦家医院盘仲莹院长介绍:和睦家医疗作为外资医院的领跑者,在中国16年以来,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和广州设立了医院及诊所,提供一流的、高质量的国际标准医疗服务。在这16年里,和睦家从服务理念到临床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创新。连续性医疗服务是和睦家一贯倡导和致力打造的医疗先进模式。近年来,和睦家在现有综合医院治疗、家庭医疗保健的基础上,引入康复专科服务理念,填补了医院治疗和家庭医疗保健之间患者疾病急性期后但仍需要医疗康复专业服务的空白,把康复纳入到保健、诊断、治疗的一系列医疗服务中,既是“保健--诊断--治疗--康复”的连续性医疗模式的最终形成。

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BJURH)是和睦家医疗致力于打造连续性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和睦家医疗集团第一家专科医院,康复医院致力于为全球范围内需要功能康复的人群提供卓越的康复治疗服务,已于今年6月底正式投入运营。秉承和睦家医疗的高品质,高标准,借鉴东西方医学康复的精髓,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拥有励建安教授率领的国际化康复医疗团队,世界一流的康复治疗设施,以及温馨舒适,家一样感觉的就医环境。在JCI医疗质量体系的基础上,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将遵循CARF质量论证体系,建立和执行与康复有关的质量控制系统,并致力于成为中国第一家CARF认证医疗机构和CARF体系的样板医院。

全“心”康复,和睦家心脏康复项目正式启动

在胡大一教授加入和睦家后一年多时间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下,和睦家心脏康复项目终于正式启动。作为康复专科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和睦家康复医院的心脏康复科也是和睦家心脏中心的一部分,即全科、心脏内科、心脏外科、心脏康复一体全“心”服务的延伸。和睦家康复医院心脏康复项目的启动,不仅意味着心脏康复服务的正式开始,也标志着和睦家全“心”服务的正式确立。

此外,设立在和睦家的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心脏康复培训基地筹备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为此,和睦家心脏康复科配备了一流的检查和训练设备如中央监控心电血压监护下平板、踏车等,聘请了国内顶级专家及来自台湾、德国等具有国际水准的治疗师,设置了规范的疾病康复流程,将来不仅会进行标准化的诊疗评估以及个体化的心脏康复指导,还会持续开展心脏康复专职医师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通过心脏康复培训项目的建立,系统的心脏康复培训和认证准入体系将会更好的服务于心脏康复学术界,解决心脏康复人才匮乏、康复知识、技能和设备缺乏的问题,也为探索新的有效的心脏康复模式提供依据,为心脏康复学术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通过项目的启动和运行,我们也能给心脏康复的患者带来更多的实际获益,心理康复医师的随时介入,营养康复师的全程指导,药物处方效果的全程随访,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运动指导,多种康复训练手段如力量训练、平衡训练、水下训练、呼吸肌训练的交替使用,先进的生命体征监测手段(移动监测、远程监测)的应用等等均体现了对患者康复的全面服务与关爱。这些服务较之于其他康复医疗机构的特色在于,基于和睦家连续医疗服务理念,实现了医学整合和对患者的全程关爱,真正落实胡大一教授提倡的五大处方,并且更有实效,全“心”康复服务变得更加人性化。基于此,和睦家心脏康复科期望成为国内心脏康复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有理由相信,心脏康复理念通过长城会这样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大力传播,心脏康复理念将会得到有力的普及,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享受到全“心”康复所带来的好处,达到真正的,最大程度的心脏健康,真正享受高质量的生活,踏上全新生活旅程。

 

安全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