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用户登录
  加入收藏
  
   标题搜索    全文搜索
华夏心血管健康网> 文章

业内新闻

全面管理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

2013年10月23日 13:03:31

为什么要全面管理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血压升高是卒中、心肌梗死、心衰、肾功能不全等严重致死致残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然而,高血压并不是影响患者心血管风险的唯一因素,因为高血压患者往往同时存在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等。

CONSIDER研究显示,我国门诊高血压患者中94.2%合并1个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另外,高血压患者同时伴发的冠心病、糖危尿病、卒中等疾病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Framingham心脏研究显示,若高血压同时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心血管风险可增高达40倍。因此,对于高血压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需要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要进行更全面的风险管理。全面管理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势在必行!

全面管理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包括哪些内容?

全面管理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包括两部分内容:血压控制达标和风险管理。

血压控制达标

血压控制达标是降压治疗策略的核心,是心脑血管获益的根本途径,是评估药物治疗的“硬指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是<140/90mmHg;当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病时,治疗宜个体化,在能耐受的情况下可以使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

选择降压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以及合并的靶器官损伤和疾病选择治疗方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和《2013年欧洲高血压学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H/ESC)高血压指南》均指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类降压药物是高血压伴发多种疾病或靶器官损伤患者重要的降压药物。

心血管风险管理

心血管风险管理指全面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合并疾病,是降低心血管风险的“软指标”。“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全面管理工程”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患者的风险管理:定期筛查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干预、血压自我监测和患者教育。

定期筛查危险因素: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早期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是降低心血管风险的关键。

生活方式干预是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基础。对高血压患者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血压、降低心血管风险。

血压自我监测:了解诊室外血压的实用方法。研究表明,诊室外血压导致的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性较为密切。我国《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专家共识》推荐血压自我监测的频率为:调整治疗时期每日监测血压至少2次,血压平稳后每周监测血压2次。

另外,高血压患者的知识匮乏和认识误区是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可通过患者教育达到控制高血压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根本目标。

 

安全联盟